千年古县

阴 10℃
隆尧县
历史名人 查看更多

音韵学家樊腾凤

在隆尧文化史上,樊腾凤是一位彪炳千秋的传奇人物。他的学术影响不仅光耀中华,而且还远及海外。 樊腾凤(1601—1664),字凌虚,明末唐山县西良村(今河北省隆尧县西良前村)人,他编著的《五方元音》字典,在清代和民国时期是盛行全国的著名音韵学著作,樊腾凤也因此成为西良前村樊氏家族的骄傲。 樊腾凤出身于“耕读世家”,始祖名叫樊恕。樊腾凤是樊恕第五代子孙。其父樊士奇,是明生员。 据《隆平县志》记载,樊腾凤“相貌魁梧,英俊威严,声若洪钟”,有出类拔萃的超人智慧。樊腾凤6岁时,就能背诵古诗古文。 弱冠之年,常向长辈提一些有关天文地理方面的问题。有的问题,连秀才们也无言以对,很是尴尬,故而惊讶不已。 明泰昌元年(1620年),樊腾凤考为邑庠生员。 樊腾凤是个怀有“按皇极经世天地,才高过人的不世之才”的一代学者,有超人的聪明才智。他淡泊功名富贵,不求仕途,不屑时艺。考取秀才后放弃学业,潜心研究各种学问和著述,知晓天文地理,发明经传,尤其精通黄钟吕律音韵学及《周易》。   据樊腾凤第十代子孙樊中文先生说:在清政府入关后,他运用周易推算出,应有“赵氏”坐天下。   于是,樊腾凤与赵二社联系,推赵二社为首。以本村高唐、高殿,泽畔村梁辘辘头、木化村和尚(南楼寺庙僧人)、顺德府(今邢台)贾二杆杖等,这些草莽英雄为大将。拟定将反清大旗竖于柏人城。计划拟定后,樊腾凤外出联系发动各地豪杰起义。   可是,赵二社等首领,在没有经过商议的情况下,突然决定将大旗又改竖在牧猪岗,最终导致泄露军机。   清政府闻知,前来镇压。   在清政府兵部工作的赵渔闻之其弟赵二社造反后,不愿让此事连累众乡邻,特别不愿连累一代名儒樊腾风,于是赵渔大义灭亲,将其弟送往县衙处斩。高氏弟兄借机逃走。清政府声称血洗泽畔村。梁辘辘头不愿连累乡亲,主动到县衙投案自首。知县命衙役当即割断其双足之筋,以防逃跑,随后押送京城,也被处斩。当皇上得知赵二社的军师是樊腾凤,大怒,就命令到处张贴布告,四处缉拿。 樊腾凤为躲避清政府的缉捕,在自家室内挖一地窖藏身。在樊腾凤入地窖数月后,清政府有人观星说:“此人已经入土三尺,不在人世,不用再找了。” 后来满兵入关,改爱新觉罗为“赵”。  樊腾凤被迫藏身地窖,隐匿三年。但是在困境中,他仍然潜心研究学术,编纂出我国第一部音韵学字典《五方元音》。 据记载,樊腾凤编著《五方元音》字典时,竟忘记昼夜、忘记季节。正是这种精神力量,支撑他度过那段阴暗的岁月。他捕捉天籁之声,以之为音韵,达到如醉如痴的忘我境界! 樊腾凤编纂的《五方元音》字典,使康熙皇帝萌生编撰《康熙字典》的念头。 《五方元音》字典正式出版后,康熙皇帝大加赞赏,说:“樊腾凤三年编纂一部《五方元音》,我要三个月编撰一部《康熙字典》。” 于是,《康熙字典》也很快问世了。 挣扎在清初战乱时期的樊腾凤,正像他的名字一样,是一只“有志不能伸,有才不得施”的被困在时代大环境笼子里的“金凤凰。”可以说,他的大半生是在逆境中度过的。虽然如此,樊腾凤仍能自强不息,实现自己著书立说的人生梦想,迈向事业成功的彼岸。 《五方元音》是一部音韵著作,是字典的一种,在清代和民国初盛行全国。樊腾凤鉴于古音韵《玉篇》、《广韵》、《集韵》、《正韵》诸书,以反切法,用十二个韵母和二十个声母来拼音。十二个韵母是:一天、二人、三龙、四羊、五牛、六獒、七虎、八驼、九蛇、十马、十一豺、十二地。二十个声母是:梆、匏、木、风;斗、土、鸟、雷;竹、虫、石、日;剪、鹊、系、云、金、桥、火、蛙。用这种方法查字很方便。 比旧韵书简明,易于查阅。清顺治十年(1653年)木刻版本出版。 樊腾凤过世后,其家景日落,其子樊芳将《五方元音》披露于世。并将木版卖给山东省东昌府一家,此人把木版带到上海用石印翻印,流行全国。至民国初,此著在全国广为流传。至今尚有《五方元音》的木刻本和上海“锦章图书局”、“广益书局”付印的石印本等多种版本。上海锦章图书局印行的石印本,封面题“五方元音大全,樊腾凤先生原本”,这种版本流传很广。   为挖掘历史文化遗产,2006年,占地5080平方米的我国著名民间音韵书编纂家樊腾凤文化纪念广场,在其故里隆尧县西良前村村南竣工建成,广场中央打造樊腾凤铜像一座,周围主要突出《五方元音》字典创作壁画,让人们在花团锦簇、绿树掩映的优美环境中休闲、娱乐和健身,并缅怀著名音韵学家樊腾凤为祖国音韵学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目前,已正式开放。

古柏人李氏先祖李昙

李昙,字贵远,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因屡建奇功,被封为柏人侯(今隆尧县西部),于是安家于此。秦兼并六国后,李昙被封为御史大夫,后来升为司徒,为当朝三公之一,死后葬于今隆尧柏人城西。 李昙有四个儿子:李崇、李辩、李昭和李玑。赵国的大将李牧,就是李讥的次子。据记载,李昙的四子李玑为太傅,他有三个儿子,次子李牧为赵国良将,他领兵抗击北方匈奴,使匈奴十多年不敢侵犯。又领兵打败秦军,成为秦国吞并赵国的心腹之患,因屡建功劳,李牧被封为武安君。公元前229年,秦国派王翦攻打赵国,赵国派李牧、司马尚阵前御敌,使秦军寸步难行。无奈之下秦军使用反间计,以重金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让他在赵王面前散布李牧、司马尚想谋反的谣言。赵王果然中计,派赵葱和齐将颜聚取代李牧。李牧拒不从命,赵王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撤换了司马尚。秦国大将王翦乘势进攻,大破赵军,赵国从此灭亡。 李昙葬于柏人后,其后代便在此地世代繁衍,使李氏成为柏人望族,史称“赵郡李”。其中,李昙的长子李崇,西去陇西,其子孙繁衍为“陇西李”;四子李玑在当地,后世子孙支庶繁多,世代居住在古柏人城周围。特别是李牧在河北开创了赵郡李氏之族,到了北魏时,李氏家族在河北建立了赵郡堂。后来赵郡堂分出六大房系,即为南祖房,东祖房,西祖房,辽东房,江夏房和汉中房。这两支李姓人丁兴旺,遍布全国,李昙做为赵郡、陇西两大李姓支系的共同祖先,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李氏后代的崇拜,尊为李氏始祖。 李氏从李昙起就生活在古老的尧乡大地,千百年来繁衍生息,且人才辈出。他们手拉手,肩并肩,出将入相、光彩夺目,从战国一直走到现在,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姓氏。

西汉广阿侯任敖

“千秋事业光青史,十载勋名起汉刘。”这是清乾隆年间隆平县令袁文涣为西汉御史大夫任敖所写的诗句。在古代历史人物中,任敖是一个为人豪爽,重感情、讲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人。 任敖(?—179年),秦代沛县人(今江苏沛县),西汉开国名臣。年轻时在沛县监狱当狱卒,平日与刘邦关系很好。秦末,刘邦做了沛县泗水亭长之后,负责往咸阳郦山押送服劳役的人。但是,秦朝的徭役繁重,常常是服徭役而命丧他乡。因此,许多被迫征调服劳役的人采取逃亡来规避徭役。刘邦押送的劳役,一路上不断有人逃亡。刘邦心想,这样跑下去,走到郦山人也跑得差不多了,自己也脱不了干系,肯定会受到秦法的严惩。但是,又没有办法阻止劳役的逃亡。无奈之下,刘邦干脆在丰县西边的大泽中,将剩余还没有逃的人全放了,并且说:“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史记·高祖本纪》)刘邦这一说一放,反倒感动了那些没有逃走的人,他们表示,愿意跟随刘邦浪迹天崖。于是刘邦就带着这伙人跑到芒砀山(今河南永城)落草为寇了。刘邦因躲避官司一走了之,吕后(吕雉)却为此受牵连,被抓到沛县监狱顶罪。狱卒对吕后“不礼貌”,在监狱中当差的任敖很讲义气,一怒之下打伤了那个狱卒,从此狱卒们再也没有人敢欺侮吕后了。 秦二世胡亥二年,天下大乱,刘邦举义旗造反占领了沛县,人称沛公。任命萧何为丞相,曹参为中涓,任敖随刘邦起兵,为刘邦御史,镇守封邑。不久,刘邦自立为汉王,攻打项羽,并升任敖为上党守备。汉高祖十年,阳夏侯陈豨谋反,赵、代等地多数归降了陈豨。任敖坚守城池不降,为刘邦平息叛乱赢得了时间和战机,再次立下功勋。因守城有功,任敖被封为广阿侯(今隆尧县东部),食邑1800户。 吕后当政后,时常念及往日旧事,任命任敖为御史大夫,让他以副首相之职主管汉帝国的司法政务。设想当年如果没有任敖出手相救,不知吕雉还要受多大委屈,这对于任敖来说可能是举手之劳,但对吕后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应当说,也正是那次的出手相救,赢得了吕后对他的信任。 孝文帝元年,任敖去世,皇赐谥号“懿候”,葬于广阿县丘底村南(今隆尧县邱底村)。 关于任敖的后代,史书上也有记载,“传子至曾孙越人,坐为太常庙酒酸,不敬,国除”。也就是说,任敖的后代到他的曾孙辈时,依然世袭爵位“广阿侯”,因为在祭祀天子的宗庙时,提供变质的劣酒而被免除侯爵,改其封地为广阿县,任家从此衰落。其实,以“不敬”免除侯爵仅是借口,免除非刘姓功臣后代的爵位,才是西汉统治者的真实目的。 关于任敖墓,在民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任敖去世时,他手下的将士们每人用战袍兜了一包土将他埋葬起来,堆成了一个小山包,后人在山包上修了寺庙,来纪念任敖。据说庙宇十分灵验,当地谁家过红白喜事,家俱等不够用,就提前一天到庙前请求,说明自己要借什么东西,第二天早上庙前就会出现那户人家所需要的东西,非常神奇。后来有人借了东西不还,据为己有。久而久之,再借东西就不灵验了。这个小山包在当地被称为“丘底疙瘩”, 老百姓则称这个土疙瘩是“灵山”。 任敖墓现在属于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墓高10米,占地12亩,外形为一土丘。该墓系土封墓葬,虽经两千余年的风吹雨打,迄今仍巍然挺立,肃穆壮观。该墓墓顶树木葱郁,立有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墓地附近的地面上有汉代筒瓦和卷云纹瓦当。墓地原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的“乡贤汉御史大夫任公之墓”石碑。该碑现已搬迁到隆尧县文物保管所保存。 清乾隆年间隆平县袁文涣曾吊以诗曰:   广阿城外夕阳愁,太息茫茫土一丘。   古墓寒烟分野色,残碑衰草冷荒洲。   千秋事业光青史,十载勋名起汉刘。 丰沛当年成往事,萧萧中落老松揪。

瓦棺纸衣皇帝郭威

在中国历史上,周太祖郭威是一位较为开明的封建统治者。他励精图治,勤政为民,实行军事、刑法、吏治、农业、水利等一系列改革,特别是他提出死后要瓦棺纸衣薄葬,体现了他勤俭廉洁的精神风范,传为千古佳话。 郭威(904—954年),字文仲,邢州尧山(今隆尧县西部)郭园村人。公元951年,代(后)汉称帝,国号周(史称后周),定都汴(今河南开封市)。郭威即周太祖,在位四年卒。 郭威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官僚家庭。唐朝末年,中国进入了一个历史短暂的封建分裂割据时代。郭威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环境中逐渐长大。3岁时,随故人常氏居在潞州(今陕西潞安府黎城县)。唐天佑末年,18岁的郭威应征从戎,因他“性聪敏,喜笔扎”,“好读阃外春秋,略知兵法”,作战英勇而不断得到提拔升迁。公元947年,他帮助刘知远创建了后汉王朝,成了后汉的开国元勋。公元950年郭威以枢密使领邺都(今大名府北沙庙)留守、天雄军节度使。是年十一月,后汉王朝内部发生了争权夺利的大屠杀。郭威在京城的所有亲属被害后,汉隐帝还派人到邺都杀他。在大祸临头、生死攸关之际,郭威被迫兵发开封,汉隐帝死于乱军,郭威另立高祖刘知远之侄刘赟为帝。翌日正月,郭威正式代汉称帝。 郭威自幼长于农家,又由军旅即皇帝位,这一非同寻常的经历,使他有机会接触到社会弊端和下层人民的生活。即位后,为巩固新生的后周政权,实行了一系列开明的政治统治和改革,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境内安居乐业。他废除严刑峻法,改变蛮杀风气。隐帝后,权知开封府的刘铢、权侍卫马步军、都虞侯李洪建是残酷杀害郭威在京亲属的罪魁祸首。而后来,郭威只将“刘铢、李洪建及其余党枭首于市,而赦其家,”并给以生活出路。当有的大臣对他的这种做法表现出不理解时,郭威说:“刘铢杀我全家,我再杀他全家,冤冤相报何时了!”郭威这种身体力行,以德报怨的做法,使朝廷内外大为震动。 为使政风清廉,郭威对贪官污吏严惩不贷。公元953年,跟随郭威多年的莱州刺史叶仁鲁,利用职权贪污绢一万五千匹、钱千缗。事发后,郭威派人转告他说:“你自己触犯法律,我也没有办法!”。毅然令其自杀。后周王朝的一些功臣、国戚,往往置法律于不顾并且多刁蛮专横,就连管他们的节度使也不能奈其何。郭威了解这些情况后,就立即罢了他们的官。对官吏不负责任、玩忽职守的作风和行为,郭威也不能容忍。供奉官齐藏珍奉命治河,但他贪图安逸,无所用心,远离施工场地,甚至在河水涨溢、即将为害的紧急关头,依然安寝如故,默然处之。郭威对此非常气愤,立即下令将齐藏珍罢官流放。以此严肃吏治,以儆效尤,官吏的办事作风和效率有了很大改变和提高。另外,郭威还很注重聚集治国人才,把一大批地位虽不高,但很有才干者提拔到各级重要岗位,加强新生政权的统治力量。 唐朝末年以来,战乱频繁。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还得向统治阶级缴纳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后来梁朱温把在淮南一带掠获得一大批耕牛租给东南诸州的农民使用,规定农民每年交纳牛的数量,以后就永不改变,牛死牛租不除,百姓深受其苦。对五代以来类似这样不合理的杂征,郭威曾先后下令废除,深得民心。他在位期间,还重新制定了差役的征调办法,禁止在农忙季节使用民力,农民的负担有了很大程度的减轻。 郭威来自下层社会,做了皇帝后,不但有惜民爱民的恻隐之心,在生活方面还注重勤俭节约。他曾打碎后汉宫中的玉器数十件,语重心长地说:“凡是做帝王的,怎能用此物!听说汉隐帝每日与嬖宠在宫中嬉戏,珍玩不离左右。滋事不远,应以为鉴。”并说:“我出自寒门,备尝艰苦,又遭遇战乱,一但为帝王,怎敢自享其乐而不想民众呢。”于是严戒左右,“珍华悦目之物,不得入宫”,并下令废除各地向朝廷进贡珍美食物等旧制。郭威病重后,曾一再嘱咐太子柴荣,对自己的后事一定要从简办理,陵墓规模、设施要简朴,不得劳民伤财等等,如不按他说的办,则阴灵不相助。这正是一个饱经沧桑的封建帝王的难能可贵之处。 郭威还在兴修水利,发展商业贸易,限制佛教,整顿军队和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使后周的政治统治较前代清明了许多。郭威在位时间虽不长,但他采取的措施体现了人民的愿望与要求,顺应了社会的发展趋势,社会经济在较短的时期内得以恢复和发展,政权也因此得到巩固。北方的契丹,西北的北汉州及南唐诸国,虽然对后周怀有觊觎之心,但始终不敢轻举妄动。 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郭威病重,他知道自己在世上的时间不多了,就写下遗诏,将皇位传给柴荣。并嘱咐柴荣和众臣,死后一定要“瓦棺纸衣而薄葬”。 郭威反对铺张浪费,对丧事从俭、身先立行的作法,受到世人称赞。 郭威终年51岁,谥号“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庙号“周太祖”。 郭威去世后,他制定的政策,在周世宗之世得到创造性的执行和发展。在后周统治时期,半个多世纪的动乱社会,出现了一个由四分五裂到天下统一的历史转折。曾为这一转折做出重大贡献的郭威,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一页。郭威家乡的百姓为纪念这位明君,在郭园村为郭威树碑,铭记他的功德。 明朝顺德府知府刘应科来唐山(尧山)县巡视时,曾专程到郭园村拜访,并留诗一首祭拜郭威。 感慨前朝事,驱车欲断魂。  昔闻周太祖,今见郭园村。  野水豪华逝,残碑姓字存。  遥怜柴氏里,烟雨隔黄昏。

寻味古迹 查看更多

柏人城遗址

柏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隆尧县城西12.5千米的双碑乡亦城、城角二村周围,北邻泜河,三面环岗,为土木夯土结构。该城近方形,西北部为斜角,城墙周长8017米,占地面积约4平方千米。史载,柏人城始建于春秋,属卫。战国时属赵,秦属邯郸郡,西汉初置柏人县,三国、两晋均属赵郡,北魏改名“柏仁”县,属南赵郡,隋属襄国郡,唐属邢州,天宝元年废于洪水。 1、基本情况 该城北高南低,城墙基部宽16.5米,残高2—7米,内部夯土层厚8—10厘米左右,墙体中间置有圆木,直径12—16厘米,上下、左右间距0.5米,外层夯土层厚9—12厘米。该城保留有八个城门遗迹,分布情况是东、西各有三个城门,南、北有各一个城门。 柏人城是赵国仅次于邯郸的第二座城市,是赵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当时流通赵国的两大货币“甘丹”和“白人”中的“白人”即为柏人城所铸。该城主要建筑区域位于北部中间的位置,根据考古勘测探明,该建筑区域东西长1400米,南北宽300米,面积4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2.5米,现东、南、西城墙保存大部分完好,北城墙破坏严重。柏人城遗址是华北平原现存较大的古代城址,地下文化层未经严重扰乱,保留了丰富的原始信息,具有非常高的考古价值,是研究我国北方城市发展史的珍贵实物资料;在柏人城遗址附近有大范围的墓葬区,时代与柏人城使用年代一致,墓葬分布密集,随葬器物丰富,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和文物价值。 柏人城遗址198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公布为省级大型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保护开发情况     柏人城遗址考古勘探工作。一是2018年8-11月,由邢台市文物处、吉林大学考古队承担柏人城遗址考古勘探任务,发掘面积1027㎡。本次发掘共揭露灰坑147个、灰沟4条、墓葬6座、房址2座、水井3个,出土陶、铜、铁和骨蚌器等标本2800余件,对认识柏人城历史沿革、城内布局及功能分区有着重要意义。2019年1月,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中,柏人城遗址考古勘探入选。二是结合双碑乡政府、桑德集团,柏人城西城墙外侧,打造了古城花海。占地15亩,种植了银杏、金叶国槐、雪松、黑松等苗木9000余株,15个品种,以及波斯菊、硫华菊、秋英等各色花卉7200余平米。三是举办了隆尧县首届旅发大会,主会场设置在柏人城内,活动的成功举办,在展示隆尧深厚历史文化的同时,历史文化古迹游、现代工业游和现代生态农业游等特色亮点,得到了串联起来,为全域旅游的打造,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