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高僧彦琮


19次浏览 2024-06-13 14:49

谈到隆尧的历史人物,彦琮是极为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不仅精通梵文,而且还是我国佛教史上屈指可数的佛经翻译家和佛教著作家。
  彦琮(556—610),隋代著名高僧,俗姓李,名知荣。赵郡柏人(今隆尧县双碑村)人,佛经翻译家。

彦琮出身士族豪门,自幼即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博闻强记。彦琮八岁时,有一位僧人边法师,让他读《须大拿经》,近七千字的经文彦琮一日就读完,并能通晓经义。边法师很惊讶他的才能,就考他说:“释迦牟尼是何如人也?”这话问得很深 ,大家都知道释迦牟尼是西天如来佛,但“何如人也”一句内涵则极为广泛。彦琮却毫不迟疑地答道:“是女人,释迦牟尼在《金刚经》里说‘夫座儿座’,如果不是女人的话,她怎么会夫座然后儿座呢?”彦琮的回答尽管有些牵强,但一个小童能如此回答也很不一般。因此,边法师对他超人的理解能力和记忆力十分惊奇,逢人便称赞彦琮的聪慧,他的名声也因此广为传播。

彦琮十岁时跟随边法师正式出家,法号道江。十二岁时隐居宣务山寺诵习《法华经》。不久前往邺城游学,学成后重返宣务山,开讲《无量寿经》。北齐武平元年(570),西游晋阳,主讲《大智论》,并为皇后等皇室要员、文武百官在宣德殿宣讲《仁王经》。当时彦琮只有14岁,他的才华在当地传为美谈。

周灭齐后,佛教逐渐衰落。建德五年(576),北周武帝知道彦琮学识渊博,就把他迎请到宫内,任通道观学士,与宇文恺等一起讲解《周易》、《道德经》、《庄子》等道家经典。周武帝大力宣扬道教,大做道场。彦琮时常外穿俗衣,内著僧服,回避北周武帝灭佛之举。
  大象二年(580),杨坚出任北周首辅,佛教开始恢复。彦琮特地为诸王大臣讲解《般若》等佛经。隋王朝建立后,彦琮开始在长安大力弘法,并与陆彦师、薛道衡等人创著《内典文全集》,自著佛门《唱导法》。开皇三年(583),彦琮在长安城主持佛、道二教大辩论,并作《辨教论》二十五条。当年,西域僧人带到长安大量的梵文佛经,彦琮受隋文帝之命,组织人员,开设道场,筹备翻译之事。此后,应邀为晋王杨广、秦王杨俊极其亲眷、僚属宣讲《金光明》等经。开皇十二年(592),隋文帝下诏让彦琮入京,让他掌管佛经翻译,主持长安大兴善寺译场。彦琮亲自口译传录《大品》、《法华》、《十地》、《维摩》、《楞伽》、《摄论》等经。仁寿元年(601),彦琮作为隋文帝的特使,前往太原开义寺督建舍利塔,安放舍利。仁寿二年(602),隋文帝让彦琮编撰《众经目录》。把经、律、论三藏分为单译、重翻、别生、疑经、伪经五大类入编,盛行天下。仁寿四年(604),彦琮编著的《西域传》、《舍利瑞图经》、《国家祥瑞录》翻译成梵文,合成十卷后付梓印刷,并有朝廷分赐给西域诸国,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大业二年(606),彦琮奉隋炀帝之命,主持东都洛阳上林苑译经馆。彦琮夜以继日,修撰了《古印度记》,翻译梵文佛经654夹、1350多部。并把这些大多写在树叶上的佛经分为经、律、赞、论、方、字、杂书七类,编出目录五卷,勘定了当时书写佛经总集的标准,对后世经典具有很大影响。因此书一刊出,即盛行一时。期间陆续主持译经2200多卷,并与裴矩合著了《天竺记》。 

彦琮一生共译经22部,约达万卷。他每译一经,必先作序,述事于经首。为了给译者制订规范,他以多年实践经验,论定了翻译外籍的楷式,有“十条八备”之说。此外,彦琮还著有《慈悲论》、《福田论》、《僧官论》、《鬼神录》、《善知识录》、《通极论》、《辨圣论》、《默语论》等著作。彦琮的著作和译文,繁荣了东西方佛教界,尤其是在西南诸国传播了中国的文明和文化,促进了东西方佛教界的交流。
  大业六年(610)七月二十四日,由于积劳成积,彦琮病逝于洛阳上林苑译经馆,终年54岁。死后归藏故里隆尧宣务山。其墓在山东坡凿成一棺形石室。此棺长5.2米,头高2.6米,尾高2米。石棺中有一洞,深2.5米,高0.8米,口宽0.75米。棺之左侧有石阶,拾级而上可达棺口。棺口处刻有“隋国译经法师彦琮遗身”和“大业六年七月二十四日无常”字样。现此棺基本完好,属邢台隆尧县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彦琮一生勤奋好学,翻译了大量佛教经典,以多年的实践经验,论定了当时翻译外籍的楷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