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山文化


30次浏览 2024-06-13 11:04

隆尧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这一切和尧山及尧山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里的人们世代敬仰崇拜并祭祀尧帝,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尧山庙会和内涵丰富的尧山文化。

尧山是千里沃野的华北平原上突现的一座孤峰,是冀南大地上的一颗明珠,是得天独厚,绝无仅有的天然奇观。

尧山位于隆尧县城西北6公里山口镇山口村南、北两侧。中间为低谷,形成南、北两峰,南峰称尧山,北峰称宣务山,合称尧山,又名唐山(当地俗称南山、北山),属太行山系之支脉,略呈东北—西南走向。尧山南峰海拔157.6米,北峰海拔119米。南峰南北长3.2公里,东西最宽处2.5公里;北峰南北1公里,东西1.4公里,占地总面积约4.8平方公里。山东北麓邻东、西齐二村;西麓邻东、西候二村;南麓邻东、西山南二村。汦河(又称唐河)从山南麓自西向东流过。山之周围,是华北平原上一望无际的农田,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

尧山呈东北—西南走向,向东南环抱成箕形,这里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在不足10平方公里范围内孕育了历史上的三代帝王:李唐王朝(包括其祖先宣皇帝李熙、光皇帝李天赐及唐高祖李渊以下诸帝王)、五代后周的周太祖郭威、周世宗柴荣。在尧山周围、隆尧境内还有战国柏人候李昙、西汉广阿候任敖、象氏候刘贺三位候王及北齐文宣皇后李祖娥、后周圣穆皇后柴氏两位皇后;有隋代佛经翻译大师彦琮、仙医智荣,唐代御史大夫李嗣真、著名诗人于贲,五代太子太保符习,元代孔子后裔孔墦(慕名迁居于此),明代御史陈登云、兵备副使韩宰、著名教育家马健,清代吏部右侍郎董国祥、《五方元音》作者樊腾凤等众多名人。是名副其实的人杰地灵之乡,令世人向往。

(一)

尧山史前称“大麓”,《康熙志》记载:在县城(原尧山县城)西北八里,上古五帝之一的尧帝始封唐候于此,因以名山。尧初建都于尧山西南4公里的柏人城(《唐山县志》)。尧所处时代相当于龙山文化晚期,是父系社会后期炎黄部落联盟领袖。姓伊耆,名放勋,号陶唐氏,史称帝尧、唐尧。《史记》记载:尧纳舜于大麓,“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这种考验活动即在尧山上进行,通过三年考绩合格,尧禅让于舜。山上乾隆年间“万古留芳”碑记载:“昔尧帝尝登此山望洪水”,说明尧曾长期活动于尧山一带,恩泽惠及广大民众。两汉皇帝自称是尧的后代,在尧山顶建尧祠(据熹平四年即175年“尧帝碑”)。自汉至今,代代相传,当地官民都把重建或维修尧帝庙做为头等大事。元代大德年间(1297年),由于连年混战和灾荒,人民苦难深重,当地官民更怀念自己的祖先尧帝,对年久失修的尧帝庙进行了扩建重修,并特地在庙前刻立了大型“唐帝庙碑”,该碑连龟座高7.1米,宽1.9米,由翰林侍读学士郝经撰写了著名的“唐帝庙碑”碑文,其中“唐山苍苍,唐水汤汤,帝德是昌,篡于有皇”的名句为后人传诵(《畿辅通志》、《唐山县志》收载全文),碑阴刻“唐侯故土”四个大字。巨碑即立,高踞山顶,雄伟壮观,四十里外可见,是尧山著名景观。至延佑四年(1317年),又增修舜禹配享殿,并立碑。这一时期至明朝末年,大批文人、民众来自四面八方,祭祀、朝拜尧帝,瞻仰、拜读巨碑的活动又达到一个新高潮。明代马健在诗中写到:“穹碑昭帝力,披读忆唐尧”,表达了尧山民众对尧帝的崇拜追忆之情。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尧帝庙废毁,县令杨大韶考虑到尧山顶上山高水缺,登临困难,遂将尧帝庙移建于朝拜活动兴旺的北峰,使尧帝也得到更多的朝拜。明朝末年,当地进士徐养元认为“帝尧为唐邑首祀”,不宜与佛、道混杂,又将尧帝庙仍迁建于南峰,县志记载:“……四方入唐邑之境者,皆遥瞻庙貌,唐邑人文之盛,不有赖于斯乎?”知县郑宗周特为尧帝庙“置祀田三十亩,以供焚修扫除之役”。即专派一批人看管保护庙宇,足见对尧帝之崇敬尊重。南山上除建有尧帝庙和尧帝庙碑外,还有许多文物景点和名胜遗迹。著名的有:在尧帝庙西南约150米处有龙王庙、八角琉璃井。尧帝庙东南20米处有大无影碑,在光平山石上阴刻“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每字35厘米见方。在大无影碑东南30米处有明末隆尧大干言藉进士赵渔题刻的“天”字,高66厘米,下署“邑人赵渔为帝尧题献”,表达了对尧帝的敬重。尧帝庙南侧50米处有天然形成的张果老脚印,长45厘米,深20多厘米,旁刻尧山知县、户部郎中郭庭坚、祝天保、张南等十余人游尧山的题名。山的东南坡还有彦琮法师石室墓。彦琮,俗姓李,柏人(隆尧)人,生于北齐天宝八年(557年),自幼出家为僧,勤奋好学,深佛道两教。历北齐、北周、隋三代,颇受隋文帝、炀帝钦重,为中国僧人任佛经翻译译主第一人,其著述颇丰,于大业六年(610年)死后,弟子尊其遗嘱,引柩归葬故里的尧山上。北山最高峰叫猴祖峰。彦琮法师早年还在宣务山顶修建了隆胜寺,增加了礼佛诵经的佛教活动。

北峰宣务山上名胜古迹更为丰富。唐代,由于李唐祖籍在隆尧的尧山附近(山东南10公里),故唐初除追封祖先、修建祖陵外,还特命工匠在北峰上开凿石窟,自唐初至武宗灭佛前的二百多年间,完成了著名的宣务山石窟工程,包括千佛堂、罗汉堂、心经石室三大窟龛,雕有3500尊佛像的六壁摩崖造像,释迦涅槃像(卧佛),准提千佛塔等。自唐至元代初年,佛事活动与祭祀尧帝的活动同时兴旺,是尧山文化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也是早期形成的尧山庙会初始形式。明末,赵渔在北峰宣务山上兴建了“资治书院”(俗称书房楼),振兴教育,实现自己“庇尽天下寒士”的宏愿,使众多穷家子弟教育成才;并建三天阁,把尧帝神化,和玉帝、孔圣供在一起,香火甚旺。后人又在山上建三官庙,三官的一种说法即是神化了的尧、舜、禹,分别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其中尧为天官居中,更受到人们的朝拜和祈求。

据《唐山县志》记载,在尧山及周围有著名的尧山八景:一,尧山隐见。当时尧山山峰巍峨,凌寒独立;青松翠柏,含风成响;鸟语婉转,狐兔奔突;灌木丛生,野花生香。每到春夏之季,旭日未出之前,远远望去,只见千军万马,旌旗招展,围聚在宣务山上空和周围,闪烁掩映,似乎还能听到人喊马嘶,颇似海市蜃楼奇观。等到太阳一出,这些景观便烟消云散。二,汦水浮沉。尧山南麓一条河叫汦水,当地人称沙河,因洪水来临时,河底被冲刷成低洼不平的沙丘,沙丘有高有低,多处形成潜流,当时文人指此景观为“汦水浮沉”。《唐山县志》记载:汦水浮沉,其水流入地底,稍前复流出,是不一处,名曰“三蹬”。三,干言饯迹。干山、言山是隆尧县境内两座古山,坐落在尧山西南的干言村西北。山势由内丘境内向东绵延数十里,到干言村隆起山峰。干言村由此得名。干山、言山实际是一山二峰,所以统称干言山。《诗经.邶风》中“泉水”一诗写到“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辖,还车言迈,遄臻于卫,不暇有害?”描写了远嫁到北国的卫国王室女子思念父母不得归的情形。诗中回忆了她从卫国首都朝歌到北国途中经过干言时在干山住宿、在言山欢宴的情景。四,圣井彪流。在尧山山顶尧帝庙旁,有一活泉,深仅三尺。泉水甘甜。山上僧人每年四月初一庙会时,在井边放几个水瓢供游人喝水解渴。传说喝了泉水能祛病消灾,因此泉水远近闻名,人们称之为“圣水井”。此泉水流入注,严冬不冻,巨浸不没,终年不断。相传有一叫贾胡的人从井中取走了一颗珍珠,这颗珍珠是龙珠,此后泉水就干枯了。井内至今存有珠穴痕迹。《唐山县志》载有描写此美景的古诗一首。诗中写道“山顶灵泉秀,神功未易量。穿渠成石溜,分润沃黄壤。瀑布如飞练,溪流似奏簧。堪怜陈迹在,谁复肆汪洋”。五,孔岗遗文。《唐山县志》中载有描写此处胜景的诗文:“孔辙周流日,尧山有路通。行尘清化雨,马足步春风。过化侔堪舆,存神即化工。往来山下石,文采尚葱茏”。相传,孔子师徒,周游四方,广学博采。一次,他们路过尧山途中遇到汦河。涉水过河时,不小心把书掉落河中,见不远处有大小两座山,就到小山上找一高地凉书。后人将此山称作“夫子山”,将他们停车的地方叫做“孔岗”。元代许衡在此建了一座书院,后来孔子的后裔五十三代孙孔璠自曲阜随父迁来居住,并建了奉圣祠,香火十分旺盛。六,神槐障岸。尧山南侧的汦河每逢夏秋雨季常有水患。明朝时有一年,连降大雨,山洪暴发,河水暴涨决堤漫溢,淹没了周围的村庄和田地,人们深受其害。后来,城隍托梦给当地人说,怜悯村民常遭水患,就在经常决堤的汦河东岸植了三棵神槐,抵御洪灾。天明人们到河堤上一看,果然有三颗根系发达、枝繁叶茂的大槐树。从此,再无决堤之患。明代尧山县人御史王密写诗赞道“曾闻王氏植三槐,谁向汦流岸上载。匝地清阴驱配暑,冲霄挺干跨凡材。风声叶底龙翻甲,月印沙头桂脱胎。更喜来年花早发,忙摧举子上瑶台”。七,曲洞飞云。尧山北麓的宣务山后山有一个山洞,叫紫霞洞。据说该洞一直延伸到数十里外的内丘蓬鹊山。每逢阴雨天,洞口朵朵白云飞出,如万马奔腾,又似雪山飞龙。县志有诗描写此景观:“白云深处洞门开,光射山头玉作胎。待得飞龙雷电霁,葱葱茏茏气佳哉”。八,香泉润稻。很早以前,在山口镇的东尚村老僧桥下,有泉水自地下汹涌而出,形成香泉河,泉水甘甜、清洌。泉水流到隆平(今隆尧东部),当地人们用泉水种植稻谷。据县志记载“其稻更胜他处”。这里清静幽雅,松柏青翠,云雾缭绕,似人间仙境。

由于历代官员、广大民众对尧帝的怀念和崇拜,遂使尧山成为祭祀、朝拜尧帝的纪念圣地,这就是尧山庙会最初的历史渊源,形成这一带尧文化与民间崇拜尧帝融为一体的具有独特地方色彩的“尧山文化”。 

(二)

在中国,几乎有山就有庙,有庙就有会。尧山庙会,因其所在地在山口村,说以又叫山口庙会。庙会亦称“庙市”,是中国的集市形式之一,早在唐代就已经存在。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在寺庙节日举行。尧山庙会初始于唐朝,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四月初一、六月初一、十月初十和腊月初一举行,以四月初一的庙会规模最大,时间最长,一般持续一个月左右。明代当地进士赵渔凭借自己的威望,在尧山北峰正式明确立下四月上旬的尧山庙会。每年从农历三月下旬开始,方圆百里内外的农、工、商、三教九流就逐渐往这里聚集。做买卖的开始在山上山下支棚摆摊,埋锅垒灶;各种戏曲、杂技、马戏、说书艺人开始到山上筑台、打场、献艺、表演;烧香还愿、求神拜佛的开始敲锣打鼓、抬着神架、供品向山上涌来,连庞大的乞丐队伍也从四面八方往这里聚拢。庙会期间,各庙前盛行一种自古相传的庆神扇鼓舞(俗称跑功),表演者多为妇女,一手持长柄圆面的彩扇鼓,柄下方呈如意状,套九个铁环和彩带,称“如意九连环”;另一手持彩带或彩鞭,舞时双手上下摇转,铁环发出有节奏的“幌郎、幌郎”的响声,脚随响声迈动,口唱舞曲,有庆神、歌颂社会等内容,没有固定曲词,即兴随口演唱;最少二人对舞,最多人数不限,一般有走圆场或8字场等多种形式。这种舞蹈十分普遍,每县都有多队,来时一般以队为单位乘车,入会至山顶,一路敲锣打鼓,高举红、黄彩旗,跳起舞来全神贯注,汗流夹背,夜间尤其活跃,往往通宵达旦。“茶棚”是尧山庙会的一项独特的民俗事项,顾名思义,“茶棚”即烧茶舍水的场所,属于一项民间性质的慈善事业。由于尧山庙会的会期长,香客辐射半径大,为了解决吃、住、行和游客小憩事宜,便催生了“茶棚”。茶棚可分沿途和庙会居落两大类。沿途茶棚主要分布于民众往返于尧山庙会的各路通衢要道,居落茶棚则分布于尧山周围的空地和附近村庄。每个茶棚尽管所有者不同,但大都有严格的“棚规”:1、棚门口悬挂写有村名(或社、团,多为外县)的旌旗或灯笼。2、上房设有供奉神像的神坛,凡本村(社、团)村民必先祭祀神像才能入住。3、男女分房住宿。4、不论地位高地、贫贱富贵,进入茶棚一律享受平等待遇。5、茶棚内不准聚赌、吸毒、卖淫。6、夜间不准留宿外村(社、团)人。旧时,尧山庙会有“放麦苗”风俗。即不孕女子到山上烧香许愿后,夜间到麦地于不相识男子野合,以求怀孕。如如愿怀孕生儿育女,来年还要到山上烧香还愿。庙会期间,(1)各庙神像身上一般都披戴红、黄绸袍,女神戴凤冠;②神台上有香炉、烛台,庙会期间焚香、燃蜡日夜不断;③神前地上置有多种图案的跪垫;④各种神香,包括檀香、九曲神香等;⑤金、银帛纸及彩色蜡光纸、烧纸、神币等;⑥各种祭器,包括磬、木鱼、纸扎的神楼、神船等;⑦扇鼓及锣、鼓、钹等;⑧红、黄彩旗及还愿用的红布、泥娃娃等;⑨近年又增添佛、菩萨圣号及各种神曲的音响。但朝拜尧帝的活动从未中断。

每年的庙会上,都有三大必不可少的特色制品:① 面老虎,用面粉做成的花、鸟、鱼虫及十二生肖等彩色吉祥物。销量很大,尤其是老年人、妇女每人必买一串挂于衣襟上,回家散发给子孙,以保平安吉祥。②糖人,用蔗糖膨化后制作成动物、花草、人物等各种形象的彩色“糖人”,是儿童喜欢的食品。③酸枣面,用酸枣粉制成的块状物,干吃或以水冲泡,有解暑、止渴、开胃之功效。其它常见的还有用小米面摊制的月牙煎饼、凉粉、油条、杂面和各式火烧等等。民国初年至解放前,因广大民众深受军阀混战、日寇侵略和连年灾荒等苦难环境的影响,遂把精神寄托转向这一方的地方神——“三家奶奶”(即尧山、内丘扁鹊庙、宁晋孟家庄的三位地方女神,据传能保佑这一方民众),以祈求免灾、避祸、保佑平安为主的朝拜逐渐升为主要活动。

360多年来,每年尧山庙会牵动冀南、京东唐山、山东、山西、河南等地数十万群众参与,会期月余,兴旺繁荣,经久不衰。据清“万古流芳”碑记载:“适至四月上旬,庙门洞开,则四方远近,百里内外,或乘车骑以奔驰,或携男女而徐行,或千人百人林林起会以庙顶,或五步十步历历叩拜以谢神,逦迤而来,络绎不绝。”可以想见当年盛况。这是尧山文化在民风民俗上的具体体现。

(三)

尧山文化是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尧山庙会是尧山文化发展、传播的主要平台和重要内容。旧隆平、唐山县志称隆尧人民“士崇朴雅,不事边幅,民力耕织,不矜华侈,勤俭忧思,有陶唐之遗风”;“急公后私,矜节尚义,燕赵慷慨之气习犹存”;“文物鲜华,庶几齐鲁”。正是这陶唐遗风和慷慨气质,构成了尧山文化的精髓。尧山文化的内涵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以尧山为代表的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以尧山为代表的文物古迹群;以尧山资治书院为代表的古代教育事业;以隆尧历代文人和民间艺人为代表创作的书面文化和口头文化;以尧山庙会为代表的民间信仰和民风民俗。尧山文化的主要特征是:

1、由于尧山因尧帝始封而成为人杰地灵的圣地,更 由于尧文化深入民心,影响深远,孕育了尧山一代以李唐祖先宣皇帝李熙、光皇帝李天赐、后周太祖郭威、世宗柴荣、柏人侯李昙、广阿侯任敖为代表的数代皇帝和王侯,堪称中国帝王之乡。因尧山文化而兴起的尧山庙会,是尧山文化在民间的主要表现形式,早期以祭祀、朝拜尧帝为主要内容。

2、隋、唐时代,由于隆胜寺的修建,宣务山石窟的开凿,在朝拜尧帝的同时,又增加了佛教活动的内容,一直延续到元代初年。

3、元代至明代末年,在祭祀朝拜尧帝的同时,对佛教、道教、民间诸神 的朝拜活动也渐盛行起来。

4、明末赵渔正式立尧山庙会以来,至清代末年和民国年间朝拜尧帝的活动与朝拜佛、道及  民间、地方诸神的活动同时兴旺。

(四)

尧山文化的主要价值:1、尧山文化和尧山庙会因朝拜尧帝而兴起,形成尧山文化的地方性特色。尧所以受到世人的崇敬,是因为尧做为中国古代仁德之君的典范,办事公正,体恤人民,以民族利益为重,不立自己不合格的儿子丹朱做接班,而禅让于德才兼备、众人推崇、考验合格的舜,使中国社会进入被后人称为“尧天舜日”的辉煌时代,对中华民族高度文明的诞生和兴起,起到历史性的重要作用。《史记》评价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孔子赞尧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刘潜夫尧庙诗有:“帝与天同大,天存帝亦存”之句,都是后人对尧之功德的高度评价。尧的历史功绩在尧山一带深入民心,影响深远。因而有历代尧帝庙的兴建,有历代官员和广大民众对尧的祭祀和朝拜,有尧山文化和尧山庙会的兴起和长盛不衰,成为中国“尧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研究“尧文化”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文化空间。

2、由于尧帝及其尧文化的深远影响,孕育了尧山一带特有的、敦厚朴实的尧山文化,其内涵概括起来就是:以尧山、尧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以尧山为代表的历史文物古迹群;以尧山“资治书院”、“尧山书院”、“广阿书院”为代表的教育事业;以隆尧历代文人和民间艺人为代表创作的大量书面文化和口头文化;以尧山庙会为代表的民间风俗与信仰活动。她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广大民众,正如旧县志所云:隆尧人民“士崇朴雅,不事边幅,民力耕织,不矜华侈,勤俭忧思,有陶唐之遗风”;“急公后私,矜节尚义,燕赵慷慨之气习犹存”。这些优良的民风民俗,一直延续到现在,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3、尧山庙会的民间信仰活动,对当地纯朴、善良民风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她教化民众积德行善、救苦助残、诚信友爱、提倡孝道,严戒杀、盗等犯罪行为,使庙会成为展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场所。免费服务的“茶棚”文化就是自发的民间慈善事业的生动一例,是尧山文化在民间的重要展现。

4、历史悠久的尧山文化和尧山庙会为尧山留下众多宝贵的文化遗产:①历代兴建或重建的尧帝庙,元代著名的“唐帝庙碑”;②隋代彦琮法师石室墓(今仍存在);③唐代宣务山石窟(河北省仅次于响堂山的第二大石窟)。④尧山南峰上的赵渔题字、龙王庙照壁石、大无影碑、“南无阿弥弥陀佛”及张果老脚印题字等。这些著名胜迹,是尧山历史的辉煌,不但在大陆和台湾,而且在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地都享有很高的盛誉。形成尧山“地灵生人杰,天宝蕴物华”的人文环境,成为历代人民的文化旅游圣地。

5、隆尧县在各种史书上有记载可查的历代名人多达110余位,其中文人著述以北朝李公绪《典言》、隋彦琮《辩教论》、唐李嗣真《孝经指要》、明马健《孔岗集》、赵渔《鼾林文集》、清樊腾凤《五方元音》等为代表的70余部著作传世至今,是尧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85年出版的近80万言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隆尧县故事歌谣卷》是尧山文化中民间文学的重大成果,是尧山文化为社会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6、尧山文化和尧山庙会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庙会期间,大规模物资交流,促使百业兴隆,市场活跃,对繁荣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起到重要作用。

尧山上的众多名胜古迹,是中华民族的无价瑰宝。但令人痛惜的是,她和全国众多的文物精华一样,没有躲过“文革”的劫难。在“文革”期间。“唐帝庙碑”与宣务山石窟,分别在山上屹立了670年和1360年之后,都被炸毁。但 “文革”中炸毁的“唐帝庙碑”当时尚存有三分之一的残块;石窟也残存造像千余尊,尧山南峰还有彦琮墓、赵渔为帝尧题字、龙王庙麒麟照壁石,“南无阿弥陀佛”题字,张果老脚印及题字等遗存。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残存遗迹,都在“文革”以后的开山采石中,相继破坏殆尽,荡然无存,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尧山南峰相继开山采石已被炸得面目全非尧山北峰的开采已使山体毁坏过半,尧山面临从华北平原上消失的危险。庆幸各级政府和各界群众已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1986 年,山口村刘永庆、张灵菊夫妇向县文保所申请,经省文物局批准,率先在宣务山上重修了赵渔当年的“书房楼”。20多年来,先后投资160多万元,建庙十余座,基本恢复了“书房楼”原来布局,成为山上规模最大的仿古庙群,为宣务山庙会的复兴起到重要作用。近几年,他们紧跟时代的发展,又投巨资增建了一批新景观,①开通40多米石台阶式上山神道、两侧安装80多米制作精美的栏板,浮雕传统图案80余幅,无一雷同,其中包括尧山早已被破坏的尧帝庙全景、赵渔为帝尧题字、宣务山石窟、隆胜寺等图案。②复原了唐代准提千佛塔,造型庄严秀丽,刻满1004尊佛像。③建造老子道德经幢,高6.4米,上刻《道德经》全文,以青牛为座,设计新颖。④刻立“百寿碑”一通,高4.3米,构思奇妙、雕制精细,堪称艺术精品。⑤皇姑楼上安装栏板,雕刻三皇姑故事;楼前立石灯一对,每个灯台上刻八个小石狮,形态各异、生动传神。⑥最新设计的“宣务胜地”大型照壁选用五彩石本色建成,背面有以尧帝、宣光二帝、郭威、柴荣为代表的历代名人浮雕图案,和以弘扬“尧文化”为主的文字介绍。这些艺术佳作,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大提高了尧山和尧山庙会的文化品位。是保持庙会持续兴旺的壮举,是为后人留下的又一笔珍贵文化遗产,为尧山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2007年6月,尧山文化被公布为河北省第二 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隆尧县委、县政府痛下决心,全面停止了对尧山的开采,成立了尧山保护开发领导小组,并聘请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制定了《河北隆尧尧山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建成了北山环山路和登山石阶路,初步完成了北山绿化。尧山的恢复、开发、保护步入了快车道,努力将尧山打造成为弘扬尧山文化的旅游胜地。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看到尧山的伟大复兴和尧山文化的发扬光大。